继承与拓展:動體主义性爱诗简论——从稚夫的《诗歌踪迹》和《中国性爱诗选》(中韩双语版)说起 
2019-11-04 14:58:20
  • 0
  • 0
  • 2
  • 0

收到稚夫主编的《诗歌踪迹》,我的《娟子》30首收入后附的《中国性爱诗选》中韩双语版目录。《中国性爱诗选》之前已经出版,这个双语版是增删版;我的诗是增加的部分之一,在《诗歌踪迹》中全文刊录。这是除风的《江湖》外,《娟子》30首第二次入选纸本;而且,有一种找到“归宿”的感觉,因为这30首诗,就是性题材的,而《中国性爱诗选》和《诗歌踪迹》是专题从这个方面扫描当代先锋诗坛的史料性精选本。

应该说,性爱诗并不新鲜。下半身、垃圾派以来,性爱写作司空见惯;见多了,说实话,大部分的也不很看得上眼了。除了诗本身的质量,我比较注重诗的拓展和创新,对延续性常规写作兴趣不大。

《娟子》30首,我为什么还要写,为什么还比较重视呢?一方面,“食色性也”,性,是人性的最原始的原动力,完全回避这个题材,诗会失去很大的一块领地;另一方面,"写什么"不是问题,"怎么写"更是个问题。写得新鲜、生动,写出生命的鲜活,或在形式手法上有些拓展,这类写作仍然可以是很有生命力的。《娟子》在内容上比较直接,形式上尝试“并联体”微小说诗,即一个大致的主线,人物和情节比较散漫,基本每个小节可以独立,通篇读完又有一定的整体感;同类探索诗还有孙成龙的《燕子》。这组诗2015年写出,在各微信群发布,很多人感到了兴趣,但好久没有一个平台敢于正式推介;谩骂和“劝诫”的话倒还听了不少,因为我认为的“司空见惯”,对绝大部分“诗人”而言,还是显得太破格太大胆了……较为正式的诗圈推介是《北京评论》,是据说已故的陶春霞向主编推介的;30首的长诗全文编发,这对《北京评论》而言,并不多见,可见主编皮旦先生的重视;这个推介应该起到了不错的反响,诗人管党生也认为走召的性诗“开创了新格局”。

《中国性爱诗选》(双语版)压轴的新增作品是陶春霞的。我认为她是中国最有灵性的性诗写作者。她的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多开拓,可以说是新一代性诗写作的标志性人物。这里暂不详论。

回到性诗写作,《诗歌踪迹》还收录了2017年陈傻子和我批判颓荡的文字。至今我还是那个观点:不是批判其不该写这个题材,只是批评其作为流派群落的辨识度和开拓性不够。

就我自己而言,目前倡导動體诗学,“道体”(宇宙万有)、“身体”、“诗体”、“语体”的“四体”中,身体是其一;性,则是身体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性诗写作也是動體体诗学的重要部分。動體“反者道之动”的“反”,不是打倒与割裂,而是博弈互动的相反相成;因此对之前的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等诗学运动,有逆反,有反弹,也有承续拓展;動體诗学的性诗写,倡导的不仅是一种题材,更多对生命的观照和呈现,并力图在角度和形式方面作出一定的创新与拓展。

这样简要梳理一下,我也为性诗写作找到了发展脉络、平台支持和理论依据。不得不说,稚夫的《中国性爱诗选》(增删版)和《诗歌踪迹》很大程度鼓舞了我的性诗写作;他聚焦这一领域,历时数十年,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精力,搭建了有影响力的平台;其诗人、诗作和资料的选取,兼具历史性和经典性,必将是爱好者与研究者现在和今后在这一诗学领域绕不开的第一手资料重镇。

最近,我又在写《精游记》,写一些关于精子和卵子的诗,试图就性的题材在抽象(形而上)与具象(形而下)方面作一些整合,诗体和语言形式方面也会在《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叉与拓展。

从性爱题材的诗,不难看到,我倡导的動體诗学,首先是吸收和继承,然后是交叉、整合、纵深、拓展;这种方式,当然不限于性爱诗,但鉴于性爱诗的争议较大,觉得有必要专题作此阐释。

在此,特地感谢稚夫的平台支持。当然,今后我也希望继续与《中国性爱诗》保持互动,用实战实绩来丰富和拓展这一诗学领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